第一二九章 邀请(1 / 2)
完美人生 !
三月十一日,李谦启程前往美国。
而且打算中,他今年会至多往美国跑三到四次,而这么多趟行程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跟美国院线联盟举行会谈,希望对方能在明年五六月份之前,尽可能的增加3D和3D-IMAX影厅的改造。
说白了,李谦是作为商人,来处美国院线联盟推广自己的技艺的。
论影响力么,就凭一部《黑客帝国》,李谦在美国院线联盟那边,就已经是多少有些面子的了,更何况他还是哥伦比亚的幕后老板,所以,这边提出会谈的要求,美国院线联盟那边很快就回话同意了。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不用别人说,李谦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要来见的这些人,都是纯粹的商人,他们跟艺术是一点边都不沾的,他们只是负责卖电影的商人罢了。
如果自己拿着一部新电影来希望他们放映,他们肯定会热情弥漫地跟自己聊开画规模,聊排片,等等,但是,当自己拿着一个新技艺跑过来,希望他们能采用自己这边开发出来的3D技艺来装备旗下的院线的时候,自己是不会有任何面子的——哪怕是明白告诉他们,自己那部投资高达两亿五千万美元的3D电影已经完成了拍摄,并会在2007年6月全球上映,而那部电影的上映,将会为每一座拥有3D放映能力的影厅,带来许多额外的利润,也没用。
事实上,3D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艺,好莱坞也不是没拍过3D电影,但过来的几部实行作品,无一例外赔得很惨。
所以,李谦知道,哪怕自己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效果大概也会有限。只有当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利益,才会争先恐后的扑上来。
然而,为了能在电影上映之前为这部电影尽可能地铺垫好市场情况和放映条件,以求让这部电影尽可能释放出更多的票房收割能力,李谦又希望他们能在上映前就做好更多的准备。
这个矛盾,简直不可调和。
可即便如此,李谦还是要跑这几趟。
虽然可能成效不会太大,至多绝对不会像自己对明湖院线那样,直接下命令、投入改造就可以了,但是,能多争取一个放映厅,《阿凡达》的影响力就会扩大一分——如果李谦没有记错的话,另外谁人时空里的詹姆斯·卡梅隆也是这么弄的。原来作为旁观者,讲起这件事来,是当笑话的,觉得卡车司机不务正业,居然跑来做业务推销员,但真的轮到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李谦才清楚,别管是谁人时空的詹姆斯·卡梅隆,还是这个时空的自己,在电影真的大火起来,和3D技艺真的被认可和接受之前,心里其实都是忐忑着的。
即便自己明知道3D技艺在另外谁人时空的发展前景,但是在这个时空,自己的3D技艺行不行?即便3D技艺将来会火,可自己这部《阿凡达》能不能顺利打响,成为3D技艺的启航者?
太多未知了。
即便是李谦,也只能说自己来尽量努力罢了!
因为除此之外,他完全没有另外的办法。
既然明湖文化已经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那么按照美国的反垄断法案,李谦就不可能在美国再拥有自己的院线了。
电影制作和电影院线,必须星散,任何一家电影公司都不允许对院线持股或开设院线,反过来,也照样不行。
甚至于,就算是明湖文化是中国公司,如果敢在美国建电影院,也会立刻面临美国相关反垄断部门的起诉。
所以,美国的院线商,是很独特的存在。
或许等到《阿凡达》大红大紫了,追上门来要明湖研讨院的技艺授权的美国院线商,会把明湖文化的门槛踏破,但至多是现在,李谦只能化身推销员,跑来美国跟那帮人谈生意。
当然,既然来美国了,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同时处理。
于是,跟他同机来美国的,不但有已经打算要结束休假的廖辽,还有要赶过来跟哥伦比亚方面进行全面接触的孙玉婷一行人。
当然,还有要出席哥伦比亚一次内部高层集会的齐洁。
然而,当飞机刚刚在洛杉矶落地,李谦就从特地赶来接机的杜艺华口中,得知了一条让他都愕然半天没能回过神来的消息。
他们还在半空中飞着的时候,戛纳电影节正式向李谦的邮箱发来了一封邀请函,邀请他担负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
听杜艺华在接到他们的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这个消息,齐洁是先惊讶后惊喜,孙玉婷是先惊讶后狂喜,然后面露崇拜地看着李谦。
廖辽更是忍不住搂住他,直接亲了一口,说:“不错,好消息!”
然而李谦是懵逼的。
他忍不住问:“怎么可能?为什么会是我?”
杜艺华耸肩,“我怎么知道!”
等到大家都上了车,一行人往廖辽的别墅来,渐渐的,李谦大概就寻思清楚戛纳电影节主办方的意思了。
世界上的注册在册的电影节,多达几百个,欧洲三大电影节虽然一直以来都因为其高举艺术电影的大旗,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三大电影节与其它电影节之间的竞争,乃至于三大电影节之间的相互竞争,却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的竞争。
对新锐导演的争夺,对好电影的争夺,乃至于对明星的争夺,对宣传和曝光度的各自发力,等等。
而这一切,到最后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电影节的影响力。
在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的影响力在全球扩张的越来越厉害的今天,怎么生存下来,并不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对于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远了不说,搁在十年前,他们就绝对不会斟酌邀请自己这样一个电影人来做他们的评审团主席。
这跟年龄倒不是绝对相关的,甚至跟资历也无关,跟能力才华什么的,就更是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自己尽管也拍过一部《红高粱》,还在柏林拿了个大满贯,但归根到底,其实自己是一直都脆持走商业电影线路的。
然而,对于当时当下途穷日暮、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自己因为商业电影而获得的全球着名度和影响力,恰恰正是他们急切需要的。
而且自己够年轻,资历够浅,让自己来做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件事本身就将会充满争议!
不夸大的说,消息一旦公布出来,立刻就会吸引全球无数的关注目光。
而且戛纳方面还能为此给出理直气壮的理由,因为《红高粱》曾经在柏林拿了大满贯,且在欧洲拥有相当的着名度和美誉度,说自己不够资格来评审艺术电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比起来,欧洲三大电影节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就比国内要来得痛快得多——哪怕是到了今天,李谦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证实了自己,但在国内拿到的奖项认可,却如故有限。
2004年年初的时候,李谦和鹿灵犀、秦晶晶、朱强、韩顺章他们约好了一起来老校少家里拜年,老校少就说,羊城电影节今年又邀请了他担负评委会主席,但他推辞了,并大力推荐李谦,说应该让这帮年轻锐气又有才华的年轻人来主导国内电影节的审美趣味了,但是最终,这个提议被否认了。
倒没说不够水平,理由是,李谦还太年轻了,再晚几年再说。
说起这事儿,老爷子一脸惋惜和无奈。
当然,李谦倒是觉得无所谓,反正羊城电影节那里,李谦自己的电影都懒得送过来参加,这个评委会主席,做不做的,都没多大意思。
而事实上,除了当初《红高粱》来柏林参展,而金汉也曾一度执着地追求艺术电影的奖项认可之外,包括李谦,也包括整个明湖文化,从影视部的创业之初,就一直都是脆定地走在商业电影的路子上的。
因为在李谦看来,衣食足始知荣辱,国内那么大一个电影市场,要是拍不出观众们喜欢的电影,反而放开大市场让好莱坞的占领,自己只是来埋头追求什么所谓的电影艺术,那才真的是舍本逐末了。
先把电影市场占住,把电影市场培育起来,把华语电影培育起来,等到市场大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已经起头脱离了单纯的就喜欢看商业大制作的那份热闹,愿意掏钱来欣赏和支持某些具备独特审美的小众电影了,国产文艺电影真正的发展机会,才算是到来了。
在此之前说此外,都没用。
哪怕是《红高粱》横扫了柏林,回国后又票房很高,也仅仅只是个例而已,不足参考,也不足效法。
所以一直以来,从李谦,到明湖文化的一众导演,乃至于演员,其实都不像国内的大氛围那样看重电影的奖项。
别说国内的,事实上连奥斯卡给《黑客帝国》的六项提名,以及最后拿到手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配乐,李谦也不甚在意。
当然,自己来拿奖、追逐奖项,和到戛纳电影节这样全球着名的电影盛事来做评审团主席,负责评定奖项、给别人颁奖,这意义和概念,显然都不是一码事。
如果李谦没记错的话,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人里,目前最厉害的秦渭,曾经担负过一次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一次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另外担负过一次东京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是中国电影人公认的电影大师截至到现在的段位。
可以毫不夸大的说,一旦李谦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的主席,他的全球电影界的地位、在国内电影圈的地位,他接下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变级此外拔高。
从此之后,哪怕是在再怎么讲求论资排辈的国内,也什么人够资格在舆论又或奖项上给他设置什么障碍了。
这对李谦自己,对明湖文化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显然都是益处极大的。
于是,齐洁忍不住说:“来吧!反正公司这边你不用担心,《阿凡达》的后期的话,你离开一个月,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然而李谦却有些犹豫。
倒不是担心这一答应就会把自己放到争议的中心来,他也压根儿就不在乎别人再质疑自己什么,但问题是——他迥殊不乐意来看那些貌似深奥但拍得云里雾里的电影,但作为评审团主席的话,却必须每天看许多部那种片子!